|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历史 > 桃源县志

桃源县志

关键词:桃源县志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桃源县人民政府
  • 电 话:
  • 网 址:http://
  • 感谢 taoyuan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12580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桃源县,历来被认为是“世外桃源”所在地。东晋大诗人陶渊明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散文《桃花源记》所描绘的“洞天福地”,就是今已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桃源县的桃花源。
    宋乾德一年(963),县域从武陵县中析出,另设一县,因境内有桃花源,故定名桃源。后虽一度升县为州,又复降州为县,名称未改,沿用至1988年未变。
    桃源县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常德市西南部。县域东西宽约75公里,南北长约118公里,面积为4441平方公里,其疆域在湖南省各县(市)中居第四位。全县辖9个区、8个镇、51个乡,县治城关镇在延溪汇入沅水处。1988年人口为92.7万,除占99.24%的汉族同胞外,还有回、维吾尔、土家、满等10个少数民族的同胞。县境地处沅水中下游,雪峰、武陵两山脉尾端,云贵高原向湘赣丘陵、湘西山地向洞庭湖平原过渡地带。东部地面高程为海拔50米上下,西部200~1000米,南部与北部地势均由西向东倾斜,海拔一般在50~200米之间。沅水自西向东穿境而过,呈缺口朝北的“C”字形。境内河段长99公里,有白洋河、大洑溪、小洑溪、夷望溪、陬溪等48条一级支流汇入。沅水河段及各支流下游两岸,地势较低,多冲积平原。全境岗地、平原占总面积的22.49%,丘陵占40.15%,山地占35.99%,余为沅水干流水面。其土质,红壤居多,水稻土次之,还有黄壤、紫砂土等,疏松且自然肥力较高。县境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冬冷夏热,四季分明,多年年平均气温16.5℃,降水量1437.2毫米,日照1531.4小时,无霜期283天。这样的自然条件,适宜于动、植物的繁育和生长。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全县有耕地138.6万亩,耕地面积之大在湖南省各县(市)中居第一位;还有林地404.5万亩,草地52万亩,水域29.5万亩。境内富有稻谷、棉花、油菜籽、茶叶、木材、竹材、茶油、桐油、猪、牛、家禽、鲜鱼、莲藕、药材等物产。地下有相当数量的黄金、白钨、金刚石、桃花岩、石灰岩和石煤等矿藏。沅水河道经县内,注入洞庭,达长江,通汉、沪,辐射海外;境内河段及其多条支流还蕴藏有为数达40余万千瓦的水能资源。县内河山秀丽,风景名胜星布。不但有早已开发蜚声海内外的桃花源,还有很多有待开发或有待进一步开发的奇山异洞等天然景观。总之,桃源地理自然条件优越,物产资源丰富,对发展农业、工业、商业和旅游等其它各种事业,都是得天独厚的黄金宝。                                                                            
    这片富饶而美丽的土地,在清末、民国时期,根本不是什么“洞天福地”,空有“世外桃源”美称。境内经常兵连祸结,哀鸿遍野,人民饱受封建制度和其它剥削制度的残酷统治和压榨,处于十分穷困的境地。但是,具有强烈反抗精神的桃源人民反压迫、反剥削的斗争烽火连绵不息,且愈燃愈烈。这一时期,桃源众多的革命志士留下无数可歌可泣的光辉业绩。清末,一些青年学生、志士仁人,走出县境,远涉重洋,留学外国,寻求救国救民之道;回国后积极投身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为建立中华民国作出重要贡献。近代民主革命家宋教仁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此外,还有覃振、胡瑛、聂雁湖等人。“五四”运动后,许多青年学生,很快接受马克思主义,投身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事业。自民国14年(1925)至38年(1949),县内先后15次建立中共桃源县地方组织(含跨县组织),党员数多时(1927年12月)达200余名。这一时期,桃源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掀起一次又一次革命狂涛,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及其反动武装力量作殊死的斗争。民国15年(1926)下半年至民国16年春,全县迅速掀起轰轰烈烈的农工运动,反帝反霸,减租减息,组建农民协会和工会及其武装力量——县农民自卫军和县工人纠察队,接管县团防局枪支,攻打反革命武装据点,闹得地覆天翻,风云变色,全县农民协会和工会会员达数万余众。民国16年4月“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5月,常德随之发生“敬日事变”,在国民党反动派实行血腥屠杀,白色恐怖笼罩桃源大地的严峻时刻,中共桃源县委顽强地建立起湘西北第一个红色政权——徐溶熙苏维埃和属于它的革命武装——桃源第十七游击大队,与敌人展开你死我活的搏斗。后虽因敌我力量悬殊,加上缺乏武装斗争经验,红色政权痛失,但在其彻底推翻旧社会的革命精神和无畏斗志鼓舞下,除不少视死如归的勇士继续坚持与反动势力拼斗外,一批又一批热血青年、特别是工农先进分子不断奋起,积极投身无产阶级革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们毅然决然拿起武器,跟随毛泽东、贺龙等无产阶级革命家,开展武装斗争,叱咤风云,为创建和发展井冈山、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立下不朽功勋。抗日战争时期,县内进步人士、特别是在校青年学生和革命群众,坚持开展抗日救亡宣传和募捐支援抗日前线的活动,并冒死痛歼犯境日本侵略者。解放战争时期,在中共地下组织及其外围组织的领导和推动下,桃源人民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最后拼斗,为迎来桃源的彻底解放作出重大贡献。在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桃源人民前仆后继,为革命献出数以百计的血肉之驱,仅名垂史册的烈士就达60多名。其中著名的有陈协平、刘炎、董维键等。还有一批在这一时期投身革命,一直奋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还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作出卓越贡献的优秀人物,如张唯一、王其梅、翦伯赞等。

                                               二

    聪慧而勤劳的桃源人民,世世代代艰苦奋斗,使桃源逐渐成为祖国江南农林牧渔全面发展、工商各业兴盛繁荣的富庶县份之一。
    桃源人民历来十分重视以生产稻谷和粟、麦、豆类等旱粮作物为主的种植业,以饲养猪、牛、鸡、鸭等家畜家禽为主的畜牧业。清康熙至乾隆年间(1662~1795),朝廷实行宽徭薄赋政策,加上江西省吉安、樟树一带的人口大批迁徙落籍桃源,劳动力的增加使自然资源得到开发,尤其是农业发展较快。桃源开始以盛产稻米等农产品而声名远播;20世纪饮誉全国的畜、禽良种桃源黑猪和桃源大种鸡,也就是在这时孕育出成功因子。
    鸦片战争以后,海禁渐开,桃源以集市贸易为主要形式的商品交换逐渐发展,因之茶叶等经济作物的生产逐渐兴旺起来。清咸丰年间(1851~1861),桃源茶叶开始销往欧洲和西亚一些国家。清光绪年间(1851~1908),全县沿驿道形成16个集市和25个路铺,商业加速发展。此时期,长期以自然形态生产的森林资源得到开发,但同时也开始遭到滥伐。县境东部的陬市,因有沅水河道天然优良的木排停靠码头,又是县内和沅水上游广大地区木、竹运销的必经之地,因之商贾辐辏,市民骤聚,成为名震江南的繁华木埠和商业大镇。商业之于农业生产发展的促进是显而易见的。但是,终因清末垂死的封建政治制度的腐败,而资本主义萌芽状态的商业又被西欧帝国主义当作对中国实行经济侵略的一种手段,无异于鸦片之于人体,在短暂的“兴奋”中潜藏着永久的萎靡。加上清王朝闭关锁国,把世界先进科学技术拒之门外;而桃源地处内陆,更为闭塞,深受陈旧的传统生产方式和落后生产技术的束缚和障碍。直到宣统年间(1909~1911),桃源的农业、工业和其它产业,不仅无多大起色,有的反而萎缩甚至一蹶不振。
    民国时期,由于桃源人民的苦苦劳作,加上新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先进科学技术的渗透和传入,经济有或快或慢的发展。农业方面,在民国前、中期,棉花等经济作物的种植日益普遍,产量有所增加;县政府也曾创设农林示范场,推广农业新技术,改良作物品种;曾一度提倡发展蚕桑和油桐等。工业方面,民国初年,冷家溪、蓼叶溪等地的金矿开采比较兴盛,其中蓼叶溪金矿成为是时湖南省六大金矿之一;森林(伐木)、制茶、造纸、酿酒、纺织、制糖、发电等工业,也渐渐发展或者兴办起来,其中伐木和制茶,在民国前、中期曾盛极一时。与此同时,公路建设及汽车运输、轮船运输、邮电通讯也都开始起步。商业方面,县城、陬市等城镇和全县大多数农村集市的贸易,有一定的发展。但是,这一时期战乱频仍,先是北洋军阀,后是国民党反动派,穷兵黩武,妄图扑灭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工农革命的烈火,致使县内经济屡屡稍兴即衰。加上生产条件差,劳动工具简陋,生产技术仍然落后,农业、工业、商业和其它各业终无大的发展。尤其是在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华期间,30年代后期至40年代前期,县城和漆河等大镇,先后13次遭到日军飞机轰炸。民国32年(1943)11月,日军侵入县境,烧杀掳掠,无恶不作,致使许多地方成为废墟,各项经济的损失极为惨重。全县直接和间接损失达2100多亿元(法币)。生灵惨遭荼毒,哀声遍于域中,民族灾难,莫此为甚!抗日战争胜利后,全县人民满怀希望开始重建家园,但国民党反动当局违背民心,悍然发动内战,妄图扑灭由中国共产党燃起的人民革命烈火。疮痍满目的桃源,再也无法承受这巨大的战争灾难。从民国35年(1946)开始,物价飞涨,米珠薪桂,市场萧条而混乱,工农各业备受摧残。至民国38年(1949),农业生产一片萧条,工商企业纷纷倒闭,整个城乡经济几乎全面崩溃。
    1949年7月27 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胜利解放桃源,桃源的历史,从此翻开崭新一页。
    1949年8月14日,县人民政府宣告成立,着手组织全县人民投入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1952年,全县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从1953年开始的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时期,桃源除顺利完成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其它各项改革任务外,还提前1年完成五年计划规定的主要经济指标。1958~1961年,虽然“大跃进”运动和其它一些“左”,倾冒进错误做法,使经济建设发生严重失误,造成严重损失,但由于全县人民有着改变历史造成的落后生产条件、迅速发展生产力的强烈愿望,于是以满腔热情和冲天干劲,经过4年苦战,还是取得水利、交通等方面的建设成。1962年,通过调整国民经济,开始扭转前几年出现的严重经济困难局面。自此时起至70年代后期,中共县委、县人民政府虽仍长期受到“左”倾错误的困扰,有过不少失误,但更主要的方面,是开始认真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尽可能排除包括“文化大革命”在内的一些以“左”倾为主的错误干扰,尤其是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较好地利用该运动旨在发展生产力的合理内核,率领全县人民,大力发展工农业生产。在60年代、特别是70年代,全县持续掀起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高潮.先后建成包括黄石水库在内的大、中、小型水库316座,以及车湖、陬溪等7座堤垸和其它许多重要工程设施,使全县基本形成“大、中、小结合,蓄、引、提并举”的农田灌溉和排、控、防齐备的抗洪涝灾害的水利体系。旱涝保收耕地面积,由民国时期的50000亩扩大到1988年的95万亩,增长18倍。以往那种遇旱则赤地千里,逢涝即一片汪洋”的现象,有很大程度的改观。同时,鉴于远自清末起,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期里(特别是在“大跃进”运动中),日趋严重的森林过伐、重采轻育的历史状况和现实状况,以中共县委书记张道荣、特别是继任书记刘行悌和副书记黎玉书等为代表的几任主要领导人,有远见卓识,率领全县人民持续开展规模浩大的以工程造林为主的植树造林运动。80年代,在国营、集体营林单位继续坚持有计划造林的同时,农户按乡、村统一规划分散造林又遍地开花。至1988年,连同1950~1970年的22000多亩,全县累计验收造林面积78万多亩,其中速生丰产用材林53万多亩;立木蓄积量由1976年的107万多立方米增加到2ll万多立方米。农田水利、林业建设,特别是、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象鲜艳奇葩,香飘海内外,不但得到中共中央、国务院和国家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和多次表彰,而且吸引包括一些国家元首和高级官员,以及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在内的一批又一批到桃源的参观、考察者,仅1975~1977年,就达29.7万人次。    
    从50年代起,桃源即始终一贯地坚持大力发展历来是国民经济支柱的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通过逐步改革耕作制度、扩大种植面积、提高复种指数、推广良种、改进栽培技术、改良土壤等,粮食和其它许多农作物产品产量不断提高。特别是自80年代前期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经济体制改革以后,农业发展的速度明显加快。县内闻名全国的农业劳动模范李光庆,在50年代率先试种双季稻成功,60年代又试验成功“稻——稻——麦”三熟复种制,其试验田,1974年获得亩产粮食1500多公斤的科学试验成果,对全县加快粮食生产发展作出突出贡献。1979年,全县粮食总产首次突破5亿公斤大关,达到50.62万吨。1987年更增至创纪录的57.18万吨(比民国时期最高年产量增长近1),平均亩产达545公斤。棉花、草本油料、茶叶、水果、烟草等经济作物以及猪、牛、鸡、鸭、蛋等畜禽产品的产量,在50~80年代也都有大幅度增长。其中油菜生产,在80年代发展尤快,其种植面积和油菜籽产量,在湖南省各县(市)中常居前列,1988年的秋播面积达49.87万亩,居全国各县(市)之首。渔业生产在80年代也加快发展起来。农业机械化从零起步,40年间,其程度不断提高,至1988年,全县拥有大、中、小型拖拉机近2700台,机、电排灌设备7400余台,其它农业机械器械24万余台(件),农用机电总功率达到24万多千瓦,排灌、运输、耕作、植物保护、脱粒、农产品加工等,均基本实现机械化或半机械化。1988年,全县农业总产值(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为3.42亿元,比1949年增长2.40倍;农业商品产值1.62亿元,商品率达47.5%。鸟瞰全县农村:山青水秀,林茂粮丰,鱼肥猪壮,鸡鸭成群……。但是,由于诸多因素的制约,在农业发展上仍然呈现着不够稳定的状况,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还有待加强;存在着生产发展不平衡的现象,还有部分地区(特别是边远山区)处在低水平线上;80年代以后,土地的浪费比较严重,耕地面积日渐减少;产业结构仍不尽合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亟待进一步深化。
    在农业发展的同时,工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但在50年代~60年代前期,电力缺乏,举步维艰。1965年6月,位于县城北郊的张家巷变电站建成投运。自此,国家电网的电流如热血注入桃源,使工业发展蒸蒸日上。通过大力兴办国营、集体工业企业·不断调整工业布局,特别是80年代实行管理体制改革,工业恰如跨上骏马,扬鞭奋飞。其间虽发生过一些脱离实际,盲目扩大基本建设投资规模,片面追求高速度等错误,直到80年代后期也仍然存在着技术水平低、设备落后、原材料及能源有浪费现象、产品单一且质量不高、经济效益不理想、新的管理体制还未很好地确立等问题,但包括机械、纺织、电力、化工、造船、建材等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已经初步形成,产品种类逐步增多,产值、利润稳步上升。1988年,全县有工业企业1437家,总产值(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4.78亿元,比1949年增长136.6倍;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也由1949年的3.3%上升到58.3%。数十种产品先后获湖南省级以上优质产品称号,有的产品打入国际市场,远销海外。
    县境地当要冲,古称“滇黔孔道”。沅水干流及各可航支流的水路运输,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50~60年代,业务仍很兴旺。70年代以后,公路运输崛起,并迅速发展。至1978年,全县实现“社社(人民公社)通公路”的目标。至1988年,累计建成各类公路173条,总长1590余公里,所组成的国、省、县、乡四级公路网,年客运周转量3.19亿人公里,货运周转量1.79亿吨公里。邮电事业的发展亦称迅速,1983年·桃源成为全国第一个拥有农村自动电话网络的县。1988年,全县包括国际通邮和国际公众电话在内的邮政电信业务总量为123.24万元,比1949年增长43.8倍。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商业也日益繁荣。50~70年代,通过改造私营商业,逐步发展国营和集体商业,使其占主导地位,从而物价平稳,商品渐多,流通秩序井然;但常有商品匮乏,市场不够活跃的现象。80年代,实行流通体制改革,市场逐渐活跃,在国营、集体商业阔步发展的同时,个体商业异军突起,成为社会主义商业的一个必要的重要补充部分。1988年,全县有国营、集体商业网点3226个,从业人员12770人;个体商户8950个,从业人员10345人。这年全县社会商品零售额3.82亿元,比1949年增长26.2倍,其中消费品零售额占80.6%。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近40年间,桃源县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确取得伟大胜利和巨大成就。1988年.全县社会生产总值达14.93亿元(当年价),国民收入7.38亿元,国民生产总值5.81亿元(按1980年不变价格换算),在常德市各县(区)中均位居前列;工农业总产值达8.19亿元,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比1949年增长6.87倍,每年平均递增5.43%;农副产品收购总值2.19亿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4.18亿元;预算内地方财政总收入3783万元,总支出4223万元;银行货币投放总额5.01亿元,回笼总额5.04亿元。城乡居民的储蓄总额达1.27亿元,生活水平明显上升,不但普遍地基本解决温饱问题,而且部分家庭已经达到小康水平,或正在向小康水平过渡。 

                                             三

    桃源县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发展、变革,在自鸦片战争以后的一个多世纪里,时而严重地受到上层建筑的妨碍和阻碍,时而又得力于上层建筑的推动和促进。清末、民国时期,腐朽的政治、法律等制度竭力维护旧的经济基础,严重妨碍生产力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作为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一开始实行新民主主义、继而实行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并制定和实施以人民民主专政为实质的一系列法律制度,促使和推动县内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迅速形成和巩固,生产力不断发展。经过土地改革、社会主义改造等一系列生产关系重大变革之后,到80年代,县内又进行以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为根本特征的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这一更加深刻的生产关系调整,使社会生产力得到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但由于在较长时间内受“左”倾错误的影响,其上层建筑或轻或重地对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发展起过阻碍作用。80年代前期,遵照中共中央部署,开始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不断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并且下大气力加强中共各级组织的思想、作风整顿.以此带动全县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至1988年,上述上层建筑的变革取得一定成绩,而且方兴未艾,均在广泛深入进行之中。
    从清末至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百多年间,随着政治制度的变革和经济建设的发展,桃源县的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均有或快或慢的发展。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共县委和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这些事业的发展。经济建设的发展起着根本的促进作用,1950~1988年,县财政累计支出教、科、文、卫、体事业费1.6581亿元,其中1988年支出1769.50万元,比1949年增长116.7倍;这些事业的发展,使全县人民的思想道德、文化、身体等素质大为提高,对社会发展、特别是经济发展起着巨大的推进作用。
    清末,漳江书院、桃溪书院和一批私塾、义学,组成全县教育网,颇具规模。后经过改革,至光绪三十三年907),全县拥有新学堂28所(其中中学堂1所),在校学生1005名,其学堂和学生数居湖南省各州、县的第三位。宋教仁、覃振、董维键、翦伯赞等著名人物均是从上述书院、学堂之内走出,走入外部世界,进而投身民主革命的。民国时期,学习欧、美资产阶级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方法,全县先后建起中等师范学校、初级中学和小学共300多所,民国38年(1949),全县共有教职员工1000余名,师范学校、中学和中心国民小学在校学生5100多名。创建于民国初期,校址设在桃源县城的湖南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今桃源师范学校),是省内著名学校,不但培养出陈兆森、刘璞等桃源籍巾帼革命志士和包括外县籍著名作家丁玲等人在内的一大批优秀人才,而且对桃源教育事业的发展也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虽然在50年代中期以前,受到经济实力薄弱的制约,从50年代中期以后至70年代末,又经受过包括“文化大革命”在内的几次严重的“左”倾错误的挫折,但由于有着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优越性,加上县内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桃源的教育事业仍然发展迅速,成绩显著。1988年,全县有电视大学1所,中等专业学校4所,县属高级中学和完全中学共11所,职业中学3所,乡、镇办初级中学68所,小学915所,幼儿园及学前班733所(个),共有在职教职员工8700余名,在校(园)学生及 幼儿14.85万名,学龄儿童入学率99%以上。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培养出大批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工人、农民和知识界拔尖人才。县第一中学和漳江小学,被长期列为全国和湖南省的重点学校。
    从50年代开始,特别是进入80年代以后,一方面由于发展生产力的需要,另一方面由于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和经济建设成就创造出有利条件,县内十分重视科学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工作。1988年,全县共有各类科技人员5821名。40年间,先后取得多项科研成果,特别是在1978~1988年间,共有294项科研成果和技术推广成果获县级以上奖励,其中国家级(含部级)9项,湖南省级(含厅局级)33项,常德地区(市)级28项。这些成果直接或间接地成为生产力,都有力地推动着全县经济建设的发展。
    桃源县民间历来流行桃源汉剧(现名武陵戏)和桃源花鼓戏。由于政治的和经济的原因,直至民国末期,看戏几乎是县人唯一的文化享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会主义思想逐步占领文化阵地,文化逐步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加上经济建设发展的促进作用,桃源县的文化事业日益繁荣。桃源汉剧先后几次进京献演,多个剧目获国家级和湖南省级奖励。从50年代起,广播、电影、电视、图书、群众文艺等各种文化事业,如春园百花,渐次怒放,斗芳争妍。至1988年,除县城有文化馆、广播电台、电影院、剧院、电视差转台、新华书店、图书馆、工人俱乐部等文化机构和文化活动场所外,各区、乡(镇)均建有文化站、广播站、电影放映队及影剧院等,其中有28个区、乡(镇)建起文化中心,3个乡(镇)建起业余剧团。文学创作也取得很多可喜成果,继50~70年代作者常有短篇小说及诗歌等作品发表在省级以上报刊之后,80年代,更有多部中、长篇小说等作品问世。这些,使全县人民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精神面貌不断发生深刻变化,共产主义思想道德水准日渐提高。
    清末、民国时期,由于环境卫生条件差,加上缺医少药,桃源县疾病肆虐,瘟疫猖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建设社会文明,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中共县委和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卫生事业的发展。50年代中期,卫生医疗机构即已遍布全县,至1988年,全县除设有县属的人民医院、中医院、防疫站、妇幼保健所、药品检验所等医疗卫生机构外,还有区、镇医院11所,乡(镇)卫生院53所;共有病床1678张,专业医生及其他卫生技术人员1765名,设备较为完善,医疗技术亦有较高水平,能胜任许多高、精手术。各类疫苗预防接种覆盖率均很高,烈性传染病基本绝迹。
    民国时期,在武术、舞龙、舞狮、赛龙舟等传统体育活动继续广泛开展的同时,受西方现代文明的影响,球类、田径等现代体育项目渐次兴起。在20~40年代的湖南省各届全省运动会上,桃源运动员先后取得25项冠军,长期保持4项全省田径最高纪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70年代后,随着县内经济建设的发展,乒乓球、体操、田径等体育运动在全县普遍开展,长盛不衰。80年代,桃源县先后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和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分别授予“乒乓球之乡”和“全国体育先进县”的光荣称号。1950~1988年,桃源运动员共获国家级金牌9枚、银牌12枚、铜牌14枚;所获省级和相当省级各种奖牌数以百计;在为湖南省和常德地区(市)专业或业余运动(代表)队输送的40余名运动员中,有5人成为国家体育运动健将。全县人民的体质也有明显的增强。
    另外,鉴于人口增长速度过快,1957~1988年,桃源县坚持开展计划生育工作。虽经历先松后紧和时松时紧的过程,但其成绩还是比较显著的。其间,1984年人口出生率降至10.75‰.比1957年下降17.3个千分点;1988年略有回升。尽管如此,由于人口基数大,即使出生率已控制在12‰左右,县内仍面临着人口膨胀,和由此而产生的人平均耕地和物资占有量减少、劳动就业困难以及教育、文化和卫生等事业难于适应的问题。
    如果说“世外桃源”就是象陶潜先生在《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那样,只是“良田、美池、桑竹”,“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那么,这样的境况,桃源不仅已经实现,而且已经超过和超越。但是,真正的“洞天福地”应该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有着光辉革命斗争历史,创造过无数英雄业绩的桃源人民,一定会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继往开来,艰苦奋斗,不断以新的创造性劳动,使这片世世代代赖以繁衍生息的美丽土地,早日成为比“世外桃源”美好千百倍的“世内桃源”。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其他本地历史信息

电话:010-61744288 传真:010-61744588 邮箱:union#ccoo.cn
地址: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308 邮编: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