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文化 > 百年名校——桃源一中

百年名校——桃源一中

关键词:名校 桃源一中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桃源县第一中学
  • 电 话:0736-6623233
  • 网 址:http://www.tyyz.com.cn/
  • 感谢 xiangqian520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7831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湖南省桃源县第一中学由一代民主革命先驱宋教仁倡导创办于1907年,现为湖南省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学校地处风景名胜桃花源,毗邻国家森林公园张家界,依傍沅江和319国道,山川形胜,环境优美。现有校园面积400亩,校舍建筑面积10.4万平方米,净资产2.5亿元,有教学班72个,在校学生4500余人,有教职工347人,其中研究生11人,特级教师4人,高级教师111人,有市级学科带头人6人,常德市“十百千”人才12人,有县级以上骨干教师20人。荣获2011届、2012届北京大学“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资格。

办学理念

桃源县第一中学坚持“以德育为首位,以教学为中心,以体艺为特色”的办学思路和“以质量求生存,以科研促发展,以管理创效益,以精品铸名牌”的办学策略,紧紧咬住“办名校,创名牌,铸名师,育名人”的办学目标,锐意进取,奋力拼搏,办学育人取得优异成绩:“以德治校,全面育人”经验在全国推广,高考质量闻名全省,四次夺得全省文理科“状元”,教育科研成果层出不穷,体艺竞赛捷报频传。
学校环境优美,设施设备一流,办学条件优越,在全省中学乃至全国农村中学中屈指可数。学校恪守“诚勤”校训,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奉行“以德治校,全面育人”的办学理念,经《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中国德育》《湖南日报》《中小学管理》《湖南教育》报道后在全省、全国得到推介;自1977年恢复高考34年来,共有19个年度获全市高考综合排名第一名,考入清华、北大学生近百人,先后四次夺得全省文理科及体育考生第一名的桂冠,“三楚一名校,六年四状元”一时传为美谈;学科竞赛近五年共有12人获数、理、化、生奥林匹克竞赛全国一等奖,有158人次获国家级奖,在全市绝对领先,在全省同类学校中名列前茅。

学校荣誉

[1]学校获得了全国先进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全国先进基层工会组织、中国师德建设示范单位、中国西部教育顾问单位、中国创造学会创造教育实验基地、全国绿化模范单位、湖南省文明单位、湖南省德育工作先进单位、湖南省艺术教育先进单位、湖南省现代教育技术工作先进单位、湖南省安全文明校园、首批省级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单位、湖南省特级档案室等荣誉称号并荣获2011届、2012届北京大学“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资格。 

师资队伍

学校现有校园面积400亩,校舍建筑面积10.4万平方米,净资产2.5亿元,有教学班72个,在校学生4500余人,有教职工347人,其中研究生11人,特级教师4人,高级教师111人,有市级学科带头人6人,常德市“十百千”人才12人,有县级以上骨干教师20人。

学校沿革

初建复办

历尽磨难(1907-1949)
清朝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春,在全国各地废止书院、盛行新学的潮流下,由宋教仁倡仪,从日本留学归来的本县学者李世燮毅然回乡办学,以图振兴家乡教育事业。
他按照清朝廷颁布的《钦定学堂章程》,呈准县府,创办桃源县第一所新式中学堂,时名桃源官立中学堂。首届招生57人,设班一个,学制五年,开设修身、读经、国文、外语、历史、地理、算学、博物、图画、体操等10门课程,所聘的8名教师皆为社会名流。虽然校舍简陋,但治校之严,励学之精,名震四方,学校规模增至四个班,学生逾百人。民国元年(1912年)春,因派系纷争,经费无着,教员弃聘,学校被迫停办。
民国十四年(1925年)学制变革,中等教育分初级、高级两段。同年10月,经县参议会议定,以漳江书院(县城东街福善寺隔壁)为校址,从田粮赋税内征收一定数量的附加税充为办学经费,恢复办学。岂料当时所筹经费被驻桃川军提取一空,出任校长的凤高翥面此困境,踌躇再三,遂聘桃源县绅文骏为庶务,重作筹划。文则以私人名义,向商界挪借光洋八千元,整修校舍,添置设备,学校自此恢复,并改名为桃源县立中学。当年秋季招生两个班,约80余人。校长系北大毕业生,名望颇高,由他复办的县中,生源踊跃,名师齐聚,一时誉满沅澧。民国十五年(1926年),凤高翥因患痢疾,医治无效,不幸病故,县教育科指派凤校长之子、武昌高商毕业的凤苞九(又名凤化鹏)担任校长。在凤化鹏的主持下,学校重现生机。后因师生倍增,校舍不足,即于同年秋季迁往县城西街考棚,一年后又迁至县城边街省二女师原址。民国十七年(1928年)上期,凤化鹏因与其妻发生矛盾,一气之下,愤然离校,使得学校一时无人主持。是年下期,方由国民党县党部派训练部长、北大毕业生黄云章继任校长。黄任职两年,即由武昌高商毕业的杜沾渥接任校长一年。民国二十年(1931年),由湖南大学毕业的刘子华(女)任校长。在她接任之初,学校再度迁至福善寺,后因学生涌入寺内,捣毁神像,学校受到一些信奉佛教的大绅士的控告,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刘子华终被革职离校,校长之位由刚从湖南大学毕业的陈修接任。当时因日寇犯境,县城常遭敌机轰炸,学校校门、教室被炸毁,学校于民国二十年(1931年)迁往桃源县云岳乡(今深水港乡)张积初家,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再迁往泥窝潭乡鹤巢湾陈美璞家。自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上期至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上期,由陈美璞任校长。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下期,由民国大学毕业的杨昭宜接任校长。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学校迁回县城,以国民党18军军长胡伯玉的公馆作校舍,学校正式定名为桃源县立初级中学,并由省长赵恒惕题写校名。民国三十五年至三十七年(1946年~1948年),杨昭宜校长广开途经,求得官方支持,学校校舍不断增建,学校规模相应扩大,到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下期,全校已有8个班,学生360人,教职员工30多人。
学校从创立到复办,历时41年。其间,经过六次迁址,三次更名,换任校长14人之多。皆因时政昏庸,日寇入侵,社会动荡,校址难定,经费难筹,校舍难建,历尽坎坷。尽管如此,学校仍在黑暗中求索前进,突破千重难关,负起了育才重任,为桃源教育事业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喜获新生
曲折前进(1949-1965)
1949年7月27日桃源解放。是年8月,新生的桃源县人民政府根据中央和省政府“维护,整顿,改革”的方针,正式接管学校,实行“原人,原薪,原职”的三原政策,校名仍为“桃源县立初级中学”,杨昭宜原职留用,继续担任校长,委派中共党员杜丹秋任教导主任。
1950年4月,校长杨昭宜因敌特问题撤职查办,校务由杜丹秋主持。1950年下期,原桃源简易师范学校校长黄云光出任校长,杜丹秋任副校长。学校在县委和县政府领导下进行了改革:废除训导管理,代之以教导合一的民主管理;废除“公民”课,代之以“马列主义”、“社会发展史”为内容的政治课。学校坚决贯彻“向工农开门”的方针,具体规定了优先照顾工农子弟入学的原则,在校学生人数逐步增长。1950年上期,在校学生只有328人,1952年下期增至831人。
1952年下期,学校改变招生制度,由春秋两季招生改为秋季招生。是年,学校响应党中央提出“向苏联学习”的号召,学习推广苏联凯洛夫的教育学、教学法,并掀起教改高潮:改百分制为五级分制,建立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劳动技术教育、体育卫生工作等一整套规章制度。1952年底,黄云光校长调桃师任教,杜丹秋副校长去中原大学学习,1953年1月,省教育厅任命罗刚成为校长。1953年3月,学校奉省教育厅指示,改校名为“湖南省桃源县第一初级中学”。1953年,学校被列为常德地区一类中学,1954年9月,被省教育厅定为省属重点初级中学。1956年下期,学校建立党支部(此前与桃师合为一个党支部),由罗刚成校长兼任党支部书记。自1957年开始,政治运动逐年增多,频繁的政治运动,使学校的教学受到冲击,极大地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但在党的领导下,学校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及时地纠正了偏差,使教育、教学适时得到调整、恢复和发展。1958年秋,学校设立高中部,首届招收6个班,261名学生。1960年2月,罗刚成被打成“右倾机会主义分子”,支部书记职务被撤消,由刘仁志任支部书记,主持学校工作。1962年8月,刘仁志调往县三中工作,县文教科科长彭南云调入学校任支部书记,罗刚成复职任校长,主持学校工作。1965年8月,彭南云调回县文教科,由彭茂才任支部书记。自1962年开始,学校大力贯彻中央颁布的《全日制中学工作条例(草案)》(即“中教50条”),逐步建立了以教学为中心的正常秩序,把学校工作纳入了进行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轨道。同年,桃源二中、三中的高中班并入,学校规模进一步扩大,至1963年下期,全校有教学班30个,在校学生达1500余人。当年高考,高8班高启孝同学被清华大学录取,成为学校敲开清华大门的第一人。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010-61744288 传真:010-61744588 邮箱:union#ccoo.cn
地址: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308 邮编: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